抗日战争时期,澳门同胞以极大的爱国热情,投入抗日救亡运动,谱写了澳门历史上光辉的一页。
“九·一八”事变后,为了建设自己的空军,中国航空建设协会发起献机运动,号召全世界华侨、华人献机救国。消息传到澳门后,无论是殷实的商人还是普通的平民百姓都纷纷捐款。一些热血青年报名参加航空学校。澳门青年林耀就是在此时返回内地的,他勇敢地搏击长空,与日机作战,最后壮烈牺牲。
为响应全国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号召,澳门同胞相约不买日货,不用日货,而且在宣传广告上大力推介国货,表示“愿诸君大家努力起来,共同负起振兴国货的责任”。
1932年淞沪会战正酣时,澳门同胞慷慨解囊支授前方抗日的十九路军官兵。1933年澳门中华教育会、澳门商会等社会团体派代表到广州参加欢迎淞沪抗日残废战士大会。澳门商会、镜湖医院、同善堂联合组织残废军人教养院。澳门救国会还倡议组织十人团,永远对日经济绝交。
1935年“一二·九”运动在北京爆发,抗日救亡浪潮席卷全国。澳门的教师、学生、工人、店员、小贩等,尤其是青年人先后组成“前哨读书会”、“呐喊文学社”、“前锋剧社”、“怒吼中乐社”、“青年救护团”、“旅澳中国青年乡村服务团”等爱国社团。爱国报刊《朝阳日报》与《大众报》大量报道救亡消息,刊登宣传抗日的散文、小说,成为澳门人民了解及宣传救亡主张的一大舆论阵地。抗日歌曲《开路先锋》、《大路歌》、《义勇军进行曲》、《五月的鲜花》等很快在澳门流传开来。
1937年“芦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进入全面抗战阶段,澳门的抗日救亡运动亦进入高潮。中国共产党广东省委加强了对港澳等地抗日斗争的领导。内地爱国人士史良、高剑父、关山月等先后来澳门作讲演或举办爱国画展。由于澳葡当局不允许爱国社团公开打出抗日救亡的旗帜,澳门同胞纷纷以“救灾”等名义成立救灾会。澳门工商界和上层人士成立“澳门各界救灾会”;国民党澳门支部在中山县建立“澳门各界抗敌后援会”,澳门《朝阳日报》、《大众报》联合发起“澳门学术界、音乐界、体育界、戏剧界救灾会”(简称“四界救灾会”)。这些救亡团体积极组织了多项抗日救亡活动。在宣传方面,不少剧团纷纷上演有强烈民族意识和宣传抗日的话剧,如《烙痕》、《放下你的鞭子》、《重逢》等。一些粤剧社上演《铁血忠魂》、《作如是观》等节目。澳门各大戏院纷纷上演振奋人心的抗战影片,如《女战士》、《民族之光》、《重见天日》、《血战台儿庄》、《八路军反攻平型关》、《气壮山河》等。“四界救灾会”是澳门救亡社团中规模最大、影响至深的团体。其开展的抗日救亡运动集中在宣传、筹募、慰劳等方面。他们用售旗、卖花、义卖、义唱、义舞、沿门劝捐、献金等多种方式为前方战士筹款。许多人将中华民族利益放在首位,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涌现出不少动人的情景和事例。1938年7月7日,为纪念“七七事变”一周年,“四界救灾会”发起捐输运动,并致函各界当日素食筹募,以纪念前方殉难军民。这一天澳门的许多食品上印上了“毋忘七七”四个大字。同年9月至10月,该会又发起全澳性的“义卖活动”,先后参加的店号达100多家,共售货筹得国币9万多元。
献金是当年澳门同胞筹募的又一方式。1939年各界救灾会举行“八·一三”献金活动。这一活动得到各方热烈响应,三天时间内筹到国币10万元。
澳门同胞还组建服务团返回内地参加抗战。不少热血青年争先奔赴抗日前线,有的还为国捐驱。1937年廖锦涛、陈少陵等人发起成立“旅澳中国青年乡村服务团”,到前方、到农村去宣传抗日和发动群众。1937年澳门第一批青年到新会、江门参加抗日队伍。1938年10月,“四界救灾会”亦组织回国服务团,一批优秀的澳门青年血染战场,以身报国。
1941年12月25日香港沦陷后,澳门成为华南地区唯一没有被日军攻战的地方,但日本侵略势力十分猖獗。澳门同胞度过了三年艰难的“孤岛岁月”,但他们仍坚持开展抗日活动。1941年底,澳门进步人士在望德中学开办国语讲习所,以对抗日本人对澳门的文化侵略。翌年,该校毕业生在刘光普、吴岸芳、黄炳泉等人组织下,成立“修社”,组织座谈会、谈书会,演唱抗日歌曲,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同年4月,张雪锋等发起创立港澳艺人职业剧团“艺联”。艺联在以后的半年时间内排演了《雷雨》、《日本》、《茶花女》、《明末遗恨》等进步剧目。1942年末,艺联转移到内地大后方巡回演出,宣传抗日救国,坚持到抗战胜利。还有些澳门热血青年拿起武器,活跃在抗日第一线,有的担任了中山人民抗日义勇大队(后发展成珠江纵队)的领导职务。他们英勇抗日的业绩与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写在了广东人民抗日救亡的史册上。